基辛格阁下暗暗下了决心,拿起笔开始起草一份学术邀请函。
具体的nei容,无非是“阅读了《外交评论》创刊号后,对其中某几篇国际关系课题的学术水平大加赞扬。希望邀请课题组成员中的两名应届硕士毕业生,来乔治敦大学华尔士外交学院,攻读两年制博士学位。”
邀请函的末尾,基辛格还署上了个人意愿,表示希望可以担任顾骜的博士生导师。
只要把那个危险敏锐的家伙弄到美国,后续再讨论如何分赃或者买他闭zhui,一切就可以从长计议了。
美国和伊朗的秘密交易,说到底没碍着中国人什么事儿。就算中国人有个别眼光极为敏锐的,给点好处堵上,甚至拉下去破脏水,也比互相拆台要好。
比如,伊朗人交人的时候,让某人去伊拉克给侯赛因将军带个话儿什么的。两线并行分开走,谁都不知道另一边的存在**
顾骜浑然不觉,自己已经成了唐将军那样的人设,各方都知道他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,所以需要这么一个“x情中人”来带话儿。
写完之后,基辛格阁下也不急着发出去。他觉得还可以等一等——等11月初,李_geng真的胜利之后再说。
现在就寄,反而会更多的授人以柄。
基辛格是当了多年国务卿的人,当然知道怎样才能风险最小化。
第249章伯夷叔齐,不过如此
顾骜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异表现,已经引起了大洋彼岸之人的觊觎和担忧。
因为“预测美国大选结果以及其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、中国可以如何利用”这个课题,本来就只是顾骜用来掩饰其真实毕业课题的烟雾弹而已,他自己都没太当回事儿。
这种课题,被人知道了也没什么,充其量就是觉得你是个*险绝伦的国际关系智库人士罢了。稍微有识之士,都不会往间谍上扯的。
即使你预测成功,并且狠狠捞了一票大的,以美国人的三观,也不会觉得你是什么坏人。
这就是文化差异。
至于这颗烟雾弹引起了基辛格的关注,那只能怪顾骜那个藏在暗影中的有关巴桶的课题更加伟大,以至于拿来打掩护的佯攻都显得比别人的主攻还真。
另一方面,也要怪如今的基辛格,其实并没有大伙儿想象的那么牛B,所以他才有那么多闲工夫——在美国卸任了的“前”国务卿,理论上那就只是平民。
无非是基辛格资历年限高一些,而且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有底蕴,所以比普通教授牛B不少、有能力在高层面前带到话,但也就仅此而已了。
历史上到了1982年之后,他甚至连高B格的乔治敦大学都不待了,直接去开了家咨询公司,比在大学里当教授和研究所主任更来钱,有钱就能雇到他带话。(就跟30多年后微商可以出20万买奥黑马握个手He影,一个道理)
所以其实没必要太重视。
只不过,同样是因为文化差异,80年代的中国人很难理解这种“退休了的领导就不受重视”的情况。
当时的中国官员很容易以己度人,把退休的美国领导人揣测为“类似为中顾委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”。
这里面的误会,就成了某些人刷B格的差价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