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处事犹豫不决时,仍然有向茅山递信请教陶弘景的习惯,人称‘山中宰相’。如果茅山那边知道你能炼铜,如果你和陶弘景jiāo恶,第二天,全天下都会知道你为马文才炼铜的事。”
梁山伯心里其实十分担忧,但是为了不让祝英台背上包袱,所以才一直语气淡淡。
“马文才_geng基不稳,如今正是要韬光隐晦之时,不宜现在招摇。昨日来的是个年轻道士,不是陶弘景,才让我放心不少。”
世人对陶弘景多有夸大,已经将他形容的直如神仙。
他本就是医家出身,一直都爱游历天下,梁国到处都有他的事迹传播,有些人说他虽年已古稀,却宛如壮年,步履轻健,也看不出年迈的样子。
昨日乍然见到孙进之,他还担心是陶弘景亲自来了,结果只是个关门弟子,那心才算放下。
但孙进之能够出山,绝不如他所说的那样,是“偷偷”下山的,必然是得到了茅山上暗地里的允许,只不过他自己不知罢了。
说不得,这孙进之就是茅山下来试探祝英台对“道门”态度的,万一祝英台对孙进之态度恶劣又提防,接下来就不会这样客气。
佛门能够崛起,是因为在战乱的时代,它有安抚人心、平息纷争的作用,它是人们在颠沛流离后jīng神上的需求和安慰,是顺应时代的。
那渐渐被遗忘的“道门”呢?
陶弘景学习这么多东西,门下三千弟子学习不同的路子,他jīng通天文地理、兵家、冶铁炼金,都只是试图为南方的道家寻找出一条新路。
一条“实用”的路,一条“道门可用”的路。
梁山伯不推崇玄学,但有时候都会可惜,这么一个崇尚“无为”的门派,竟被佛门bī迫到,要开始走“有为”之路了。
祝英台自然是不明白“道门”生死一争的迫切,她也不明白孙进之飞檐走壁日夜相候背后的狂热,她能不考虑,马文才和他却不能不考虑。
“你不用考虑这么多。”
见着祝英台渐渐染上沉重的眸子,梁山伯叹息一声,伸手拂过了她的眼睛。
“你就用平常心和他们相处就好,他们既然是问道而来,你就答疑解惑就行。其他的**”
他仰首看着宫城的方向。
“有我和马兄看顾着呢。”
第419章 茅山导师
接到祝宅消息的时候, 马文才正在官舍里面见吴兴来的“五馆生”,看到仆人送来的书信,也只是说了声“我知道了”, 让人看不出其中的情绪。
这些五馆生奉召入京, 和马文才这些天子门生不一样, 他们还要经过朝廷的遴选才能入职, 所以暂时住在吏部为等待官职的官员建造的官舍里, 平日里并不怎么出门, 就怕误了朝中的召见。
梁山伯更多的是考察家世和人品方面的情况, 他是御史, 必须保证被录用的官吏没有恶迹, 也没有犯过罪,但马文才这边, 更多的就是考验这些五馆生平日的为人处事和行事方式了, 毕竟这些人一旦用于互市司, 那也算得上是外jiāo人员,一举一动都有关国体,也不能轻易生出矛盾。
正因为如此,他白天无事时会乔扮成普通人的样子, 在官舍中闲逛, 听听这些五馆生谈谈事,说说话, 从平日的jiāo谈和相处中, 也大约能推断出这些人的x格如何。
由于他经常在官舍中乱逛, 有不少五馆生也注意到了他,但因为他年纪实在太轻了,看起来又没有士人常有的眼高于顶,谁也没想到他是负责挑选互市司官吏的上官,只以为是稍微有些身家的五馆生罢了。
五馆生里也有富商或除士的没落士族出身的,这些人看起来气度更好些,不似有些吏门出身的满身被生活磋磨过的悲苦,一眼就能辨出。
这样的人前途也更好些,至少更容易受到上官的重视,至少他们都是这么想的,所以当马文才问他们一些问题时,他们也愿意搭理。
“是家里来了信?”
一起坐在庭院中透气的文士试探着问身边的马文才:“也难怪,你年纪这么轻,家里是一定不放心的。”
马文才只笑笑,不置可否,面上让人看不出想法。
“能被馆主推荐的,果然都不是庸才,这人年纪轻轻却喜怒不形于色,日后一定能成大器。”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