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转眼就到了9月。开学的季节,村里的孩子们都背上了小书包去学校,泥娃也不例外。
以前的时候,开学都在二三月,从今年开始改了时间,统一改成了九月份入学,所以像泥娃这样已经上了快一学期课程的一年级新生,还要重新上一次。
开学前,吴敏用jī蛋去供销社换了作业本和铅笔。
书包是用家里的破_yi_fu缝的,柴凤芹手巧,还在上面绣了图案,她在炕上缝书包,被端着茶缸进来的江有福看见了,板着脸让她把图案拆了:“朴素点,给孩子书包绣的花里胡哨的,小心别人说你资本主义。”
柴凤芹没_fu气:“不就是绣个花吗?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。”
“特殊时期,还是小心点好。”
柴凤芹虽然不满,可当家的政/治觉悟比她高,拆就拆吧,柴凤芹挑开线头,心里琢磨,真是可惜这两条彩线了。
为了泥娃上学的事情。全家人都跟着忙活。孩子上学,要准备的东西不少,书包供销社也有卖的,军绿色的书包很好看,但是价格也贵,最便宜的也要一块钱一个。
铅笔分带橡皮和不带橡皮的,带橡皮的六分钱,不带橡皮的四分钱,张茉莉给泥娃买了两只铅笔,选的不带橡皮的,因为供销社的售货员告诉她,铅笔上自带的橡皮不好用。
她又单买了橡皮,大橡皮五分钱一块,两块一毛钱。张茉莉问了供销社的人,这种橡皮卖的最好了,是最新进的货。
江文财给儿子用锯条磨的小刀还能用,直尺三角尺也不用填,收拾好书包之后,泥娃穿上了最喜欢的_yi_fu,欢欢喜喜的去了学校。
新生要做入学的测试,很简单,问问孩子的姓名年龄,家庭情况,最后会让小孩右手绕头顶摸耳朵,这是一个土法子,只有完成了这个动作,基本就可以证明孩子满七岁了。
现在的户口登记并不清楚,年龄很容易出现错漏,学校的老师们怕有小一两岁的孩子混进来,会用这个办法检测。
大队里的学校在村口的一间破庙,附近三个大队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,等到了四年级,孩子们就需要去公社的小学上学了。
学校的老师很少,只有两三个,一年级二年级在一起上课,通常都是给一年级讲完,让他们上自习课,老师再接着给二年级的孩子讲。
小学的语文老师叫王秀云,是城里学校的老师,七零年的时候响应上面的号召,要模仿五七gān校的做法,让一部分老师也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。王老师被分来了他们大队,捧起书本当了语文老师,现在老师的待遇不好,不过当时的大队书记是江有福,江有福nei心里最尊重读书人,明里暗里也在帮衬着王秀云,没为难她。
泥娃就在王老师的班上,她和吴敏说,泥娃挺聪明的,适He上学,这话也只能私下说说,现在的风气无心读书,从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,变成了现在的读书无用论的想法。
吴敏也不求孩子能有多大出息,识文断字不是文盲就行。
柴凤芹就大字不识一个,后来还是去了扫盲班认了一些字,现在一些简单的字词,她都认得。
泥娃上了学,米糊没了哥哥陪她玩,闷闷的坐在大门口,张茉莉从地里回来,一把抱起了她:“米糊,你怎么不进院?”
“我等我哥呢?”
张茉莉戳戳她的脸:“傻孩子,你没看你哥早上包里放了洋芋吗?他中午不回家吃饭。”
泥娃每天下午三点放学,比张茉莉他们下工早多了,从田里能听到放学的打铃声,有人议论:“现在这时候,还上啥学?有这时间呀,孩子们还不如割点猪草,拾点柴火呢。”
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:“虽然现在老师不风光了,但高学历的还是有出息,不然为啥老江家的小儿子能找到城里的工作?”说到这里他停了停,往张茉莉的方向看了一眼,收回了后面的话。
离这么近张茉莉什么都听见了,只能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,其实也没啥不高兴的,人家说的都是事实。
下地gān活的时候,离得近的两三个人会聊聊天,不然这么长的时间没办法打发,张茉莉挨着吴敏,两个人有一搭无一搭的说这话,吴敏的娘家就在隔壁大队,她说这几天要回一趟娘家,反正离得近,回去一趟也容易。
吴敏又说:“我_M骨折了,我嫂子和弟妹全怀孕了,我大姐嫁的远,也指望不上,我打算和咱_M商量商量,回家帮衬几天。”
张茉莉点点头:“这也是应该的,毕竟情况特殊,_M肯定不会拒绝的。”
吴敏觉得不太好意思,嫁出去的nv儿泼出去的水,撂下自己的小家,撇下几天的工分,她怕江家人有意见:“昨晚我和文义商量了,他倒没说啥,就是俩孩子得麻烦你和红红照顾了。”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