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好比什么呢?
以前考中考的时候,想找老师培训一下,结果被拒绝了。
后来他另寻了名师,不仅考了好高中,还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考了个好大学。
这时候,原来的老师一脸嫌弃地拿了份参考答案过来:“呐,那个谁,不是我不想教你,是你资质太差,不信?我这答案放你面前你都看不懂。”
别人以为这是打脸,实际上,林总工他们求之不得。
不仅不接话茬,还麻溜地接过了答案,逆推回去。
领导们万万没想到,他们给出的反应是这样的,简直哭笑不得。
林总工在与陆子安他们商议过后,甚至让卓鹏ca手,将这火燎得更大了些。
一时整个业界乌烟瘴气,各种唱衰他们工程的声音都有。
而这时,他们最后接头的安装,已经提上了日程。
四月,工程指挥部邀请包括同济大学孙院士、徐教授,同济校友叶院士在nei的近百位专家,赴中山市参加“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装He龙施工方案专家咨询(评审)会”,为最后12米沉管施工“把脉问诊”。
12米连接沉管的安装需要水文窗口,而水文窗口,在4月至5月期间,仅有两个。
也就是说,5月过后,伶仃洋就不再适宜安装作业。
最后接头的安装,需要海面风平*静,需要晴空万里(能见度1000米以上),所以天气的短期预报、实时预报都要跟上。
在全部课题的汇报后,孙院士说:“尽管大家做得慎之又慎,但以下风险还请认真考虑:沉管最终接头下的基床土力学分析应该更shen入研究,最终接头就位着床过程中的侧向水流力作用影响要受控,早期的结构沉降分析要准确。这些关键问题大家一定要研究透、把握好,用正确的结果来指导最终接头的安装施工。”
一锤定音。
5月2日早上,最终接头抵达系泊区域。
确认一切无误后,7时20分许,“振华30”吊着重达6000吨的接头,在施工海域完成90度旋转后,缓慢下沉。
这个过程里,他们必须克_fu海流、波*的影响。
不仅需要完美地控制住方向,而且必须使接头的平面误差始终保持在15mm以nei。
“这相当于什么呢?”孙院士看着屏幕,心情颇为紧张:“人们都喜欢说nv人心,海底针,咱们这个He龙,难度不亚于海底穿针。”
最终接头的吊装是隧道建设的最关键一战,决定着沉管隧道建设的成败,也决定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成败。
海底隧道的He龙口的安装施工作业空间最小,龙口水流最急,对接位置的j度要求最高。
所有人都绷紧神经,陆子安额角甚至还渗了汗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