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殿下与娘娘年幼之时十分相像,当初祖父在世之时,曾说过,儿肖M_、nv似父,都是福寿双全,一生顺遂无忧。”
yīn氏与小祝氏忙起身,笑着就说了一句。
傅明华将热情洋溢的儿子接住,听了yīn氏这话,微微一笑,没有答话。
她的儿子出生之时便曾得燕追亲口承诺,将来是这天下之主,大唐江山都是他的,福气自然不必多说。她也没有谦逊的意思,yīn氏又恭维了两句,小祝氏便笑意收敛了一些:“眼见便快到三月,大殿下也差不了多少时日,便该满周岁了。”她看了yīn氏一眼,yīn氏抿了抿唇,接着说道:“殿下周岁,前些日子还收到了江洲的家书。”
这两人有备而来,一唱一He的开口:
“江洲里为大殿下备了些薄礼,恰好可贺殿下周岁。”yīn氏笑道,“父亲在信中连连抱怨,说M_亲贪恋洛阳繁华,又时时得见娘娘之乐,迟迟不肯归家,导致殿下出生至今,父亲却从未见过。”
yīn氏说了这话,便小心翼翼的抬了眼皮去看傅明华脸上的笑意。
她侧身坐在炕上,将燕昭抱在了她怀中,低垂着头,眼睫将眼里的神色挡了个严实,瞧不出心中的喜怒。
只是神情似笑非笑,让人心中犯怵。
小祝氏也恐她要qiáng留自己在洛阳中,她辞了好几回,每一回都被傅明华拒了回来,别宫之外,崔贵妃的谥号都要拟了,大祝氏等人却仍被qiáng拘在洛阳,不得归青河。
青河崔氏的人已经在想方设法,yu求请儒士顾敬芝出面,伸以援手。
顾敬之乃是昔年前陈赵国公顾谅辅的第三代孙,学文亦是名满天下,隐于huáng山书院之中,声名鼎盛。
顾谅辅乃是先陈朝肱骨大臣,曾掌陈朝朝政大权,他执政的时候,是晚陈时期最安定的一段时间,可惜死后顾家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。
他桃李满天下,但学生之中,唯有大儒孟孝淳最得他看重,得他悉心教导,直到顾家落难之后,孟孝淳亦是散尽家财,为他多番奔走。
又为顾家留下学脉,亲自庇护顾家的人,直到陈朝灭绝。
顾家的子孙之中,顾敬之是天份最高的,也是顾家子孙里,最得孟孝淳喜欢的。
当年顾谅辅将孟孝淳收为门生学徒,多年以后,孟孝淳却又还施以顾氏后辈,此佳话在关中各地也是传为美谈佳话的。
因顾家当年遭遇之故,哪怕孟孝淳晚年亦是受当年的嘉安帝之召而入宫教导燕追,可是顾家的子孙却严记先辈的遗训,不得入朝为官,是以这顾敬之满腹学文,却藏于huáng山之nei的书院,每日与徽州之中众名士吟诗作对,饮酒作乐,闲时提笔作诗、画,倒也十分悠闲得趣,名声在大唐也很是出众。
他一手小楷写得极好,当初嘉安帝在世时,也曾听过此人名声,召过他入洛阳的。
第六百四十章箴言
顾敬之人虽未到,却写了诗书使人送入洛阳,表明自己无意仕途,也无意为官。
先帝赞其洒neng风骨,并未厌恶他狂放姿态,反倒念及当年孟孝淳曾为燕追启蒙,因这一番瓜葛,还赞过顾敬之‘高风亮节’。
崔氏有意请他出面,前往洛阳,使燕追放大祝氏回青河。
若事情到了那样的地步,便证明世族与皇权之间矛盾就浮出水面了。
世族积攒多年,厚积薄发,到时事态会难以预估。
嘉安帝为铲除世家、门阀,处心积虑多年,才勉qiáng维持这样一个局面罢了。
一个崔家在四姓里虽稍弱些,可是顾敬之名声却是很响的。
此时文人之间相互往来,关系亲厚,且大多数人颇为护短,一旦崔家当真请了顾敬之出山,到时一群学子,怕是燕追都要心烦的。
尤其是顾敬之身份特殊,他也算是昔日孟孝淳指导过的‘弟子’,与同样曾得孟孝淳悉心教导的燕追可以说是师出同门。
崔家不甘等死,谢家同样如此。
傅明华表面虽然没有如同qiáng留大祝氏一般,将崔家的人留在洛阳,可是数次进宫以来,小祝氏一旦露出些许想回江洲的意图,便被傅明华三言两语的打发了。
小祝氏zhui上虽然不说,但心中对此未必是没有想法的。
傅明华听着yīn氏与小祝氏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话,捏了帕子替儿子擦了擦下巴处的口水,笑着就道:“我自小便失去了M_亲,谢家对我多有照顾。”
她微微的笑着,“当初太夫人去世之时,消息传至洛阳,我倒悔于少与她老人家亲近,以至于后来每回想起,便都悔不当初。”
谢家的人会话里有话,她也说得shen情并茂的。
yīn氏听着这两句意有所指的话,笑容便有些发僵,本能的抬头看了小祝氏一眼。
小祝氏却叹了口气,没有出声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